Wednesday, September 01, 2010
邊緣美學:竹圍十五週年回顧展
「邊緣美學:竹圍十五週年回顧展Aesthetics at the Edge: an Alternative Way for Creativity」
展覽日期:9/4(六)~10/10(日)
開幕日期:9/11(六)
17:30~18:30 藝術家湯皇珍「大風吹-遠行者的日誌〈卷二〉」現場行動
18:30~19:00 開幕式
19:00~ 開幕餐會 / 交誼時間
開放時間:週二~週日10:00~18:00
地點:竹圍工作室 台北縣淡水鎮中正東路二段88巷39號
電話:02-8809-3809、2808-1465
活動網頁:http://analternativewayforcreativity.blogspot.com/
竹圍工作室慶祝十五歲,推出「邊緣美學:竹圍十五週年回顧展」,透過十五位各具代表性藝術家/策展人的聯展,窺探在竹圍工作室的另類空間中,當代藝術過去十五年的發展軌跡,並從中驗證藝術帶來的能量是可以穿透領域隔閡,影響社會、教育、社區、生態...,提供創造性的新視角。
這十五位藝術家/策展人將透過各種不同形式與竹圍工作室特殊的場域氛圍對話,呈現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。
王文志長期創作探討的重心「人與自然對應關係」,作品結合藤材,以手工編織傳達視覺、情感、時空等凝聚力,賦予當代文化的不同表現精神。
吳俞萱,作為電影讀詩會的主持人,她說:「我的感受或解讀一點也不重要,我只是仰臉向光,想指出華美的光」。
吳達坤透過其觀念性作品試圖談論美學與政治皺摺上的浪漫想像。
吳瑪悧關心的是竹圍的溪流「樹梅坑溪」,透過尋找一條溪流的故事,重新認識這塊土地,反思快速的空間發展歷程中,土地破碎化、人與環境切割的生活。
巫義堅創作計畫中整體的觀念動機,圍繞在不確定的時間記憶、場所的詩意擴張想像及自然與人為痕跡的對話索引等相關議題上。
竹圍駐村藝術團隊身聲劇場,從回歸自然純樸之「身體」「聲音」的基本工作開始,創造豐富多元的表演語彙。
複合式藝術沙龍非常廟藝文空間以「文化藝術培養皿」自許,呈現多年來經營成果。
席時斌的創作則透過分解、拼湊、重複錯置的生活經驗呈現出多樣華麗的裝置/雕塑。
張晴文以此次參展的十五位藝術家為取樣進行訪談,並撰寫專文。透過訪談和研究,呈現竹圍工作室對於這些藝術家們,以及台灣當代藝術的影響。
莊普,一位運用理性規制達到直觀詩意的當代藝術家,擅長以自我主觀性,加入一種令人無法預期、充滿驚喜的手法,作品結合複合媒材、裝置藝術或繪畫創作。
藝術創作對許拯人而言是建構自我認知和價值態度的過程,本次參展作品「以藝術之名」以蚊香為媒材,五個字「為人民服務」為模型,藉由這個語境構成多種組合的聯想。
陳愷璜不斷以提出「方案、計畫、構想、觀念、..」等,作為藝術進入社會世界的前趨路徑,並將這樣的操作稱為「文化測量」。
湯皇珍尋找著生命中的知己,一位遠行尋找藝術的好友,如果作者正是遠行的人─是被藝術尋找的藝術家,那麼這是一場奇特的自我尋求與回問。
潘羽祐提出彩繪貨櫃的創作計畫,挑戰不同形式介面,以他揉合傳統與當代的手法重新塑造竹圍工作室環境氛圍。
蔡淑惠擅長以女性觀點主觀詮釋人性的愛欲糾葛,同時她也是竹圍第一位結合跨領域的藝術家。
(介紹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)
此展覽是台北雙年展聯動計劃的一環,從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中心向外發展,在不同屬性的空間中串聯創意的能量,橋接台北雙年展與在地藝術生產機制,擴大藝術空間的合作亦能彰顯空間的獨特性,提升台灣藝術家與替代空間在國際的能見度。同時本展扣合台北雙年展「藝術生產狀態」此一主題,展覽核心概念如下:
1. 空間、環境和社會對藝術家創意是否具有關鍵性的啟發?
2. 竹圍工作室特殊的環境氛圍作為藝術家的養成階段
3. 竹圍工作室作為藝術家在創作生涯中具突破性創作 / 思考的關鍵
我們邀請您一起來竹圍見證藝術的力量,並展望另一個由創意引領的十五年!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